当了家长才知道,写作业这事没完
阅读提示:《当小学生遇见苏轼》引发的讨论余热未了,很多每晚还在辛苦“吼作业”的年轻爸妈们心中很是酸苦——小学六年级的作业已到达这种程度,自己如何“辅导”得了?今天,我们想和你聊一聊做作业的话题——80后的爸妈们,以为自己早已摆脱学生时代作业题海的阴影,谁料到自己孩子上学时,还得挣扎在各种作业中。从陪作业、吼作业,甚至到直接帮孩子做作业,从幼儿园的手工活到高年级的课题研究,家长的参与到底是好是坏,参与到何种程度才合适?
家长参与孩子的课后作业,似乎已成了当下家庭教育的风潮。这种参与,可能有很多种形式,可以先分为这几种情况:
情况1:陪伴/监督孩子做作业
孩子做作业的时候,有的家长会待在旁边。可能是陪伴,可能是监督,但两者并不相同。
陪伴的目的可能有很多。例如:帮助低龄的孩子养成学习习惯、注意提醒孩子的用眼距离和坐姿、给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、增加对孩子的了解、提升亲子关系质量等。
陪伴的过程中,家长并不需要时刻盯着孩子,可以做自己的事情,例如阅读或者工作。家长自己投入阅读、工作的状态,也会为家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。这有点像某些夫妻的相处方式,在同一个空间,各忙各的,不说话也很舒服,一方发起必要沟通时另一方可回应,都忙完了可以一块聊聊天。
这时家长并不会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,只是在必要时才进行适当干预。
但监督的目的,是让孩子时刻符合成年人的期望。极端的情况下有点像奴隶制下的包工头,发现对方有不合意的行为,会立刻干预和喝止。
“你怎么又在那儿转笔?”“你看看你半天才写了这么一点?”“擦橡皮那么用力干什么?本子擦破了怎么办?”“你看你这个字写的歪的!擦了重写!”
监督,是在用外力规范孩子的行为,一旦监督停止了,孩子可能并不能自主保持大人期望的行为。
监督最大的问题,是可能干扰孩子的注意力,令孩子觉得紧张、厌烦、缺乏自信,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,也可能破坏亲子之间的亲密和信任。毕竟学习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孩子也需要自己在探索中不断试错和调整。作为成年人,我们自身很可能不能容忍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。
情况2:家长提供指导或帮助
有的家长从不给孩子提供任何学习指导或帮助,这可能也是一种推卸家庭教育责任的表现,毕竟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孩子个性化的需求。
但是不是提供指导和帮助的行为都是恰当的?
美国著名的项目式学习高中High Tech High的管理者曾经分享过学校的经验,其中一条是注重“和成年人的联结”:“项目将学生和更大范围社区内的成年导师或教练联系起来”。注意,这里用的是Mentor(导师)和Coach(教练)两个词,这个角色定位非常关键。
在网球赛中,教练可能指导球员的技术,制定训练计划,和球员共同制定战术方针,但比赛中教练绝不会上场打球。球员需要自己探索,反复练习,了解对手,在比赛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打法和状态。
作为家长,可以对照着反思一下,自己是否也曾出现过这些行为呢?
不推荐行为:
-是否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或代替孩子完成作业?
-提供帮助的频率是否过于频繁,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性,懒得自己思考?
推荐行为:
-是否尽量通过提问等方式启发孩子先自己思考?
-是否根据孩子年龄和自身特点,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资源(例如推荐相应的书籍、视频等学习资源)?
例如,孩子的学习项目是深度了解诗人李白,但孩子可能还不会使用搜索引擎、直接到网上检索资料。如果家长直接给孩子演示如何针对“李白”进行信息检索,并告诉孩子应该选择哪些检索结果,孩子直接得到答案,却不一定真的理解如何做信息检索。
更合适的指导方式可能是:向孩子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;针对李白之外的某个名人,演示如何做信息检索;对检索结果进行适当的评论,说明选择信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;遇到与网络检索、信息素养有关的资源(书籍、课程等),如果难度和孩子的年龄、基础水平相符,可以推荐给孩子。
当孩子把学到的东西自己运用在研究“李白”上,如果遇到什么困难,可以进一步向家长寻求帮助,但家长不一定要立刻提供答案,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帮助和启发孩子找到思路。
当然,这不是唯一合适的帮助方式,但希望通过上面的对比引发更多反思和讨论:帮助的目的是什么?不是为了让孩子的作业在竞争中胜出或是得到老师表扬,而是希望孩子学会自主学习,真正掌握某些知识和能力。帮助孩子的方式应该能够为这个目的服务。
情况3: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
有时家长可能会和孩子共同完成作业。如果作业的难度和孩子的年龄水平是相当的,如果共同完成是不必要的,那这样的行为可能不恰当。但某些情况下,这可能是合适的。
例如,过元宵节的时候,幼儿园三岁小朋友面临的作业是制作灯笼。这个任务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很难。但我们可能首先需要了解这个作业的目的——并不是要看哪个孩子的灯笼做得最漂亮,也不是要检验孩子能否独立做灯笼。这是一个了解文化,进行手工练习,启发孩子的创造力,让亲子间建立联系的机会。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,但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最大程度的参与。如果共同完成变成了家长完全主导,孩子只是按照家长指令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,那作业的目的可能就没能达成。
情况4:家长代替孩子完成作业
这种情况下,家长是作业的主导者,从设计到实施,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做大量实际工作。
例如小学生写生字的作业,有的家长模仿儿童的笔迹代替孩子写;四年级学生制作手工海报的作业,有的家长主导设计、采购材料和制作,孩子可能只是打打下手;初一写研究报告的作业,家长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,搭建报告框架,手把手告诉孩子怎么做,甚至自己完成大部分工作。
在这些例子中,家长不再是教练的角色,而把自己当成了球员。
家长这么做是恰当的吗?可能也要考虑家长这么做的原因。
有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的作业获得优秀,被老师表扬或者展示。或许这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,但违背了教育的本质。这使得孩子们误以为只有获得表扬的作业才有价值,而自我学习成长的过程并不重要,也可能让孩子以为为了达到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。
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作业浪费时间,希望孩子把时间花在更“有用”的事情上。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只有为提高分数服务的作业才有价值吗?这容易让孩子们变得功利,忽略考试之外其他能力的重要性,也可能难以适应21世纪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。
有的家长这么做,可能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合理,或者对作业的要求不合理。例如有的小学一年级老师要求刚学写字的孩子,写的字不能歪,否则就要点名批评、罚站以及重写。孩子可能很努力的写了一晚上,还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,因此很崩溃。但即使老师的要求不合理,家长是不是只能代替孩子写作业呢?有没有其他的应对方式?例如,家长可以和老师妥善沟通,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,可以多学习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,尽量让沟通有理有据;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练字帖,帮助孩子练字;可以和班里其他学生家长加强沟通,大家一起想办法集体行动。
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家长替代孩子完成作业,如果伪装成孩子自己完成作业,给老师或是其他人带来误导,这涉嫌欺骗,在伦理道德方面存在问题。在很多情况下,这触碰了教育的底线,对孩子能力和品德的发展都很不利。
但是,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我们需要反思作为家长的行为边界,思考作业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,做一个好的教练,不再把自己当成球员。
那你呢?你平时用什么方式参与孩子的作业?在这其中有过什么有意义的故事吗?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~
相关阅读
随手赏一个 支持C计划
作者系网易新闻-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的签约作者。未经特别说明,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。文中署名的插图、脑图亦为原创。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、脑图,请联系小C(Plan-C2016),或给后台留言。